学生工作

学生活动

暑期社会实践 | 记嘱托凝心聚魂,重实践再建新功
发布时间:2023-07-25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来山西考察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多支实践团队,重走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路线,通过现场调研学习,深刻体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与重要指示精神,在实践中汲取奋进力量。

7月17日下午,追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实践队伍来到了运城盐湖。

河东盐池,即现在的运城盐湖,是世界上开发利用最早的盐池,有4600年以上的开采历史。它是古代中国北方重要的食盐供应基地,关系着国家经济命脉和财税之源,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运城盐湖考察时指出,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更好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

队员们实地察看盐湖风貌,领略盐湖风光,深入了解盐湖的形成发展、历史沿革,以及自“退盐还湖”启动以来,盐湖的良好发展变化,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刻领悟到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队员们纷纷表示在此深刻感受到了盐湖的人文历史价值与生态价值,并认为只有继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才能使盐池文明更好的延续下去,同时自身也要提高思想认识,积极进取,力所能及的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中。

活动第二站,队伍来到了运城市永济市的东坦朝村与东开张村。

在东坦朝村党支部书记王有斌的带领下,实践团队观看了本村专题宣传片,并进行参观交流,对东坦朝村的历史沿革和近年发展有了全面了解。队员们了解到,在党群干部的带领下,东坦朝村以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为乡村振兴加速度,根据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发展柿子醋,桑葚干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渠道,将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成功带动了东坦朝村的经济发展。

实践队伍来到了东开张村的惠畅土布文化旅游产业园。当地的惠畅土布制作技艺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这里,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这项优秀的传统文化,聆听一匹匹老粗布的故事,并跟随着村民体验纺织传统布料、粗布的乐趣。随后,实践队伍围绕当地的粗布产业现状、技术水平、市场需求、销售渠道以及村民对于粗布产业发展的期望等进行了深入调研。

鉴往知来,寻根五千年。第三站实践队伍到运城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学习。运城博物馆馆体建筑布局取“太极之意,星云之势,摇篮之形”,建筑造型为扎根于黄土高原之上的老树根。馆内陈列的件件珍贵藏品、记述的段段历史故事,都在生动彰显着河东大地的文化底蕴,勾勒着华夏文明的延续与传承。

团队成员在参观研学的过程中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重要指示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入了解了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演进轨迹和运城在人类起源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切实感受了河东大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四站,实践队伍到达霍州市冯南垣村,进一步感受党的人民情怀,牢记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担当作为。

2021年夏秋之交,一场强降雨导致山西省多地受灾,而冯南垣村则是受灾较为严重的村庄之一。随后,得益于灾后重建政策,短短两个多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冯南垣村迎来了改善居住环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契机,开启了小山村的蝶变之路。

2022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风雪严寒来到临汾,走进冯南垣村。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通过观看展板、照片的方式,同学们认真听取讲解员讲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的情形,切身感受冯南垣村发生的变化。随后,实践队伍来到了村民师红兵家——花果街3号院参观霍州年馍展示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慰问师红兵一家的过程,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的为民情怀和历史担当。

接着,实践队伍成员来到了知青大院。知青大院共有5孔窑洞,每孔窑洞各有主题,窑洞内保留着知青们使用过的学习资料、笔记本以及知青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照片,展现着那一代人的岁月,铭记着那一代人的芳华。

大家边走边看,了解了冯南垣村插队知青的生产劳动情况,追忆历史、忆苦思甜,感悟今天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最后实践队伍成员还在“公社知青电影放映队”前进行了合影留念。

实践队员们亲身感受了农村的生活,深刻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就应该实际走进乡村。生逢盛世,肩负重任,面向未来,新时代的青年要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挺膺担当、奋发有为,以昂扬的姿态追逐青春梦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信仰永不磨灭,理想薪火相传。为深切缅怀老一辈革命家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拼搏奉献,继承和发扬其崇高风范,从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7月20日下午,实践队伍来到了沁河庄刘少奇路居地。

1942年,刘少奇一行于10月进入山西境内,到达八路军晋太岳军区所在地沁源县,此时正值日本侵略军对岳北地区进行疯狂扫荡,太岳军区四面受敌。刘少奇在此住下后,主要研究敌占区的情况和当地的民情。

在此期间,刘少奇发现当地百姓多患有柳拐子病(大关节病)和粗脖子病,便立刻安排医务人员调查,发现水里面缺碘,为了治疗和控制病情,当地党政领导机关每年都要运来海带、海盐、药物和大叶茶等食品;并且,为改变水质,当地开展“改水”工作,建立药槽过滤井台好几百处,供应“特效药”,终于用几年的时间有效地控制了水土病,使绝大多数患者很快减轻了痛苦或恢复了健康。

实践队伍实地参观了刘少奇路居窑洞,浏览着刘少奇同志在沁河庄村路居时的珍贵照片和文物、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工作经历,共同感受着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随后,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刘少奇纪念展厅。纪念馆内,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斑驳的历史实物无声诉说着刘少奇同志在此劳动锻炼、艰苦创业、勤奋学习的场景。实践成员们不时驻足端详、凝神思考,深深为革命先辈们在艰苦条件下始终蓬勃向上的乐观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所震撼、所感动,在心灵上经受了洗礼,近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

青春学而行,实践于当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队以参观研学、调研拍摄、四次微课录制、多次心得交流等形式,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在考察中学思想、悟原理,加强磨练、增长本领。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更加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有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