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升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2025年7月13日至1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主任刘隆教授带队,组织学院11名骨干思政课教师,赴成都参加由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2025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研修培训班(第73期),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实践研修之旅。
本次研修旨在依托巴蜀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通过“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模式,引导思政课教师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鲜活实践中汲取养分,提升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教学能力。
研修活动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正式启动。开班仪式后,学员们聆听了《从古蜀文化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专题报告,从历史源头深化了对中华文明特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随后,研修班马不停蹄地奔赴多个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在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郫都区战旗村,教师们实地考察了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果,深刻感悟新时代农村发展的蓬勃生机。转战眉山,学员们参观了四川省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永丰村,感受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壮阔图景;在底蕴深厚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三苏祠博物馆,大家沉浸式体验了以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


行程深入,研修的“红色”与“科技”主题更加凸显。在绵阳市梓潼县“中国·两弹城”(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教师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追寻“两弹一星”元勋们的奋斗足迹,通过探秘历史真迹,深切体悟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在汶川县5·12特大地震纪念馆(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教师们通过现场微课和震撼的场景,重温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展现的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在成都市成飞航空主题教育基地(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近距离感受我国航空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国防建设的辉煌成就,教师们深受“航空报国”精神的鼓舞,对科技强国战略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研修尾声,学员们还走进成都市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和保路运动纪念馆,系统梳理了巴蜀地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脉,特别是深入了解了作为辛亥革命导火索的四川保路运动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斗争精神,深化了对地方史与中国近代革命史的理解。

带队领导刘隆主任在研修过程中多次强调,此次实践研修是思政课教师拓展视野、深化认知、丰富教学素材的宝贵机会。他指出,通过亲身体验四川在红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实践、科技创新突破以及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生动案例,教师们获得了大量鲜活、深刻、接地气的第一手教学资源。这必将有力推动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效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使思政课更加有血有肉、入脑入心,切实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进一步夯实立德树人的根基。
7月19日,全体学员圆满完成各项研修任务,带着丰硕的实践成果和深刻的思想感悟顺利结业。此次巴蜀之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开拓,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初心的淬炼,为讲好新时代思政课注入了强大动力。